习高度重视农业科学技术工作,多次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五年四次考察调研山西,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山西把舵领航、指引方向。全国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开展以来,山西省太谷区与共建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协同联动,创新了“三位一体、四维推进、五元共享”的“太谷模式”,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共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太谷区总面积1050平方公里,耕地35.65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1%,农业基础较好,先后获得了晋中国家农高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等21个“国字号”荣誉。形成设施蔬菜、畜禽养殖、苗木花卉、干鲜果业“四大主导产业”,2023年,主导产业总产值达38.77亿元,占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713元。两项指标均位居晋中市第一,山西省前列。共建工作开展以来,太谷区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围绕“八个一”要求,密切配合、协同发力,取得良好成效。
破解了一批实践亟须、基层所盼的技术难题,激活“内生动力”。围绕蔬菜、生猪两大产业技术需求,联合组建了专项课题攻关小组。蔬菜产业重点攻关设施蔬菜宜机化设施与环境调控、果菜轻简化种植等7项技术,通过“设施—农机—农艺”有效融合,用工量减少20%、水肥药投入减少15%,破解了现有日光温室结构限制难题,综合机械化率由33.5%提高到72.1%。生猪产业重点攻关——生猪精准选育系统的推广应用等5项技术,“晋汾白猪”标准成为山西省畜牧领域首个国家行业标准。
建设了一批专家蹲点、先行先试的示范基地,打造“典型样板”。通过共建工作,两年内累计新建各类试验示范基地29个,培育壮大了亚洲单体面积(15万平方米)最大的番茄小镇智能温室、北方最具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典范中信旱垣温室产业园(丘陵山区日光温室全国首创)、山西省最大的果蔬育苗基地巨鑫现代农业园、华北地区最大的林果苗木繁育基地、东辉先正达农业科技园等一批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副校长、省生猪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李步高教授,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原园艺学院院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体系岗位专家侯雷平教授等64名专家驻点帮扶。以范村、任村2个万亩设施蔬菜示范基地为引领,通过品种引进、链条延伸、设施配套等,带动全区形成设施蔬菜规模4万亩以上。以金铭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承接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持培育的国审品种“晋汾白猪”国家级成果转化落地,在杂交繁育、母猪批量化生产、疫病防控方面先行先试,带动全区生猪年出栏50余万头。
打造了一批数字赋能、技术平移的智慧农业试验区,释放“内在潜能”。通过共建共享,全力发展智慧农业,建设京东智慧农场等应用场景,通过建立物联网、AI、遥感、智能化管控系统等,搭建从“种子到筷子”的全程可视化溯源体系,实现农产品从优地优品到优质优价的全过程管理。联合打造金铭农牧生猪智慧养殖示范区,实现多维度、多层级预警,应用于27个智能猪场,实现调温、调湿、通风、采光、采食智能化管理。推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力的智慧养猪生态运营平台“猪联网”落地太谷,有效促进山西省生猪行业与互联网大数据深层次地融合。番茄小镇引进番茄领域世界领先的椰糠无土栽培、电子温室数控等西班牙技术,为产业用户更好的提供技术指导,促进“科技下沉”,实现“数字化生产”。
共建了一批政企合作、科研协同的服务平台,筑牢“前沿阵地”。政校企深度合作,逐步形成了“一中心两平台”(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先行县综合服务中心,生猪产业平台、蔬菜产业平台),“两协会一联盟一联合会”(果蔬协会、畜牧协会,生猪产业联盟,晋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联合会),激发了内生发展动力。太谷区、农高区、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共建3500亩有机旱作示范基地,开展有机旱作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累计推广小麦、谷子、玉米、高粱等新品种20余个,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10余项。
扶持了一批联合协作、多元示范的经营主体,涵养“源头活水”。晋中国家农高区科技型企业、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太谷区经营主体形成有效对接。两年新培育引进广誉远国药、神农科技集团、海玉食品、东辉现代农业等116家农业新企业,累计为涉农主体争取补助资金2.6亿元。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增至677家,创建包括青龙寨生态旅游、荣福红枣精杂粮、美园农林3个国家级以及鑫鑫红枣、大白大地等21个省级在内的示范社119家。带动全区土地托管面积30万亩次。累计吸纳科研专家673名、专利技术801项。
打造了一批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和美乡村,绘就“活力画卷”。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城乡建设学院组织专家,进村入户、深入一线,指导太谷区在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方面推广应用“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的腐殖化处理及其农业资源化利用”“微生态滤床”等技术。利用财政部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亿元,撬动社会投资2.7亿元,重点开展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村环境整改治理“五大”宜居行动,打造了20公里农业科学技术示范廊带和40公里农业产业示范廊带,串联沿线年太谷区获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培育了一批植根基层、服务“三农”的专业人才,构建“硬核保障”。组建了100余人的蔬菜、生猪全产业链科技服务团队,广泛开展应用技术观摩、研讨、推广、实践、培训等工作。依托农高区,农民培训中心累计培训农业人才10万余人次,培育乡土科学技术人才、农技人才等千余人。鼓励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学生优先到太谷区的企业实习就业,依托“山西大学生互联网+农业创业园”和“山西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两个省级众创空间,建立“双创”服务中心,累计入驻、孵化大学生创业团队84个,为先行县建设储备各类人才120余人。农业科学技术人员两年累计获得各类奖项30余项。其中,家庭农场主郝子平获评全国百优保供先锋,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优秀毕业生黄超、黄河制药厂董事长杨履世获得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
太谷区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的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支撑作用和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初步打造了“太谷样板”。太谷区在全面梳理太谷资源禀赋、技术服务、三产融合等基础上,编制《太谷区全国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实施方案》,探索形成“三位一体统领、四个维度推进、五项成果共享”的“太谷模式”,即:先行县与农高区、科创中心三位一体统领;整乡、整村、企业、新农人四个维度推进;平台、成果、基地、人才、品牌五项成效共享。为先行县共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模式。
“三位一体”统领。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农高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和全国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先行县同时建设的县域,太谷区发挥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统领的大格局。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副校长为双组长的全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先行县(太谷区)共建领导小组,每月召开1次联席会,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选派陈秋芳教授挂职太谷区副区长,同时兼任晋中国家农高区主任助理,挂职期满后又进行了延期,帮助指导先行县共建工作,搭建了太谷区与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农高区、科创中心产学研用新桥梁。
太谷区委、区政府将先行县和农高区、科创中心建设列为区委经济工作暨农村工作和政府工作重点强力推进。太谷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共建领导组专题会研究26次。成功举办了5届全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组织召开了2次省市领导参加的千人以上全国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先行县(太谷)成果推介会和全国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先行县培训会。构建了先行县共建“1+4+N”政策体系,“1”即《太谷区全国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实施方案》,“4”即山西省《关于推动“谷城院”深层次地融合发展的实施建议》《关于支持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晋中市支持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建设的十条措施》《晋中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晋中国家农高区建设办法》,“N”即《关于支持全国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先行县创建的若干措施》《太谷区全国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先行县共建行动计划》《晋中14市太谷区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计划(2022—2024年)》等政策,为先行县共建提供有力支持。
“四个维度”推进。一是整乡推进。区委常委、阳邑乡党委书记、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蹲苗”干部孟建强教授,依据阳邑乡各村产业特色,本着“资源互补、优势共享、互学互助、共同提高”的校地合作原则,促成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的19个学院和阳邑乡19个行政村、1个生态园区(官寨生态园)结对共建,走出了科技兴农的新路子。
二是整村推进。以先行县共建工作为契机,选取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好、特色鲜明的村进行整村推进。范村镇闫村是太谷区设施蔬菜产业集聚村,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原园艺学院院长、山西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侯雷平教授团队驻点帮扶,引入水肥一体化技术,创出联动拱棚模式。目前全村设施蔬菜面积达2200余亩,实现了人均一亩,全村人均收入达3.4万元,较全区中等水准高出27%。小白乡沙子地村等9个村是壶瓶枣集中连片种植区,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红枣首席专家、省干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李登科研究员团队驻点帮扶,研发推广了矮化密植栽培和“双调双盖”技术,解决了雨季裂枣等难题,共种植红枣2.2万亩,小白乡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9个村人均收入达3万元,较全区中等水准高出13%。
三是企业推进。充分的发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作用,推进先行县共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山西巨鑫伟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蔬菜商品化育苗、品种展示、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该企业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建立长期技术合作,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智能化、经营信息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水平,成为全省数字农业示范样板企业;太谷县金铭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立足晋中国家农高区,采用政校企融合模式,通过推行现代化生产、实施畜禽现代化养殖示范工程,建成生猪大数据服务、博士工作站和生猪科技小院等平台,带动太谷畜牧业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
四是“新农人”推进。先行县共建工作开展以来,涌现出了从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的各类“新农人”1000余人。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优秀毕业生黄超,研究出了一个人就能种蘑菇的平菇轻简化生产线并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大幅度的降低了菇农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被称为“蘑菇王子”;农民郝子平创办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承担了多项科研院所与农业部门的试验示范项目,成立太谷县大白大地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托管面积4万余亩,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回乡创业的青年大学生贺亚峰积极开展“一带百户”蔬菜大棚全程技术服务,被评为“晋中市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先锋”;蔬菜瓜果协会会长王钢,带领协会成员申请了“农谷邦”集体商标,让太谷区农产品在销路上有了一张新名片;范村镇闫村村委主任成小五,利用多年走南闯北经验,学习设施蔬菜种植先进的技术,带领全村全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并辐射推广周边乡镇种植2万亩,形成太谷集中连片设施蔬菜种植区,能人带动效果明显。
太谷区形成平台、成果、基地、人才、品牌“五项成效”共享模式。一是平台共享。由太谷区委、区政府主办,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协办的农历二月二科技节,已连续举办21届,是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发布、农民春耕备耕的重要平台,有效指导农业生产;生猪产业平台和蔬菜产业平台聚焦太谷区两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由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领衔重点攻关,专题研究,用科技力量助推提质增效;果蔬协会、畜牧协会、生猪产业联盟、晋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联合会,为专家、农技人员和农户搭建了长期稳定的交流平台。
二是成果共享。累计推广“晋汾白猪”等新品种160余个,推广果菜轻简化等新技术80余个,发展生猪养殖企业56个,带动周边设施蔬菜种植4万亩,农产品加工公司出售的收益达到80亿元。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晋作84”小麦新品种在太谷有机旱作示范基地进行中试试种,平均亩产807公斤,创山西中部冬麦区高产纪录,下一步将在太谷区大面积推广;山西省农业农村厅主推“品”字型玉米密植栽培技术,比常规种植亩均增加1000余株、增产300余斤,2024年将在全区推广1万亩以上;胡萝卜种植采用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先进的数控种子编程种植和全程机械化技术,一年两茬,最高亩产达7000公斤,已在太谷区种植2400亩。
三是基地共享。先行县共建工作开展以来,打造了巨鑫农业、金铭农牧等29个示范基地。一方面已成为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科研试验基地和科技成果展示窗口,同时为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学生实习、农技人员实训提供了有利条件,实际做到了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就地落实;另一方面在共建中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升华。
四是人才共享。太谷区筑巢引凤,建成了299套人才公寓,引进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岗院士和40余个高端科研团队。聘请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64名专家驻点帮扶,培养基层农技人员、乡土科学技术人才300余名,解决产业技术难题,全方面提升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五是品牌共享。在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的技术指导下,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农高区“晋中国农”“农高优选”双品牌赋能,扩大了品牌影响力,实现了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太谷区认证绿色食品1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太谷壶瓶枣)、有机农产品51个,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太谷壶瓶枣”成为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助力太谷红枣产量超过4000万斤,收入突破2亿元。
下一步,太谷区将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大力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回答好“什么是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着力在“科技”“先行”“示范”等关键环节上下功夫,体现科技的引领性、集成性、协同性。先行县共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太谷区将长期保持“不达目标不收兵”的信心、“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持续备战、奋勇当先,努力踏出一条先行漫道、蹚出一条共建先河,继续深入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太谷模式”,为先行县共建工作贡献“太谷力量”。
县郡风云:公共服务与社会化服务是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体两翼 - 今日头条